保健品陷阱围猎老年人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高价消费骗局屡禁不止,从线下“免费鸡蛋”到线上“短剧诱导充值”,从普通食品包装成“神药”到虚假健康仪器,老年人成为不法商家精准收割的“猎物”。尽管国家持续打击,但骗局手法翻新、隐蔽性增强,治理难度不断升级。这场“围猎”何时能止?背后的深层问题更值得深思。
一、骗局手法:从“温情牌”到“科技外衣”
1.线下套路:免费礼品+洗脑式营销
-商家通过赠送鸡蛋、免费体检或健康讲座吸引老年人聚集,再以“专家”名义夸大产品功效。例如,上海某养生工作室将普通饮品包装成“抑制癌细胞转移”的“神药”,售价高达3.2万元/疗程。
-部分商家甚至利用“亲情攻势”,通过长期嘘寒问暖建立信任,诱导老人高价购买保健品。
2.线上陷阱:算法围猎+自动扣费
-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向老年人推送夸大功效的微短剧,利用“0.9元解锁一集”诱导开通免密支付,实际扣费可达数百元。
-电话推销、微信群营销等隐蔽手段盛行,老年人因信息盲区易被“一对一”话术欺骗,如陕西张老先生被诱导以1860元购买市价仅300元的药品。
二、屡禁不止的根源:违法成本低、执法难、需求缺口
1.违法成本低,利润诱惑大
-一款成本12元的普通食品被包装成4000元“保健品”,利润翻数百倍;上海查获的按摩仪出厂价1880元,售价却达15900元,价格翻近9倍。即使被查处,罚款金额(如20万元)与违法所得相比仍显轻微。
2.取证难、监管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