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青桃传媒

全国

陈深|湖人的阵地战正在变好(1):挡拆,海斯&里夫斯的关键作用

青桃传媒·2025-03-20 10:19:55·阅读

一些尚处于早期、但观感明显的趋势——洛杉矶湖人的阵地战进攻正在逐渐变好。

在卢卡-东契奇来到洛杉矶的头几场比赛。湖人一度在阵地战进攻表现上显得挣扎——输给爵士的比赛,他们阵地战进攻效率仅96.5;输给黄蜂的比赛,他们阵地战进攻效率仅84.6——均低于联盟平均水平。

虽然这显然只是短期的阵痛,但在当时还是引来了一些对湖人前景的猜测和质疑:

“湖人的阵地战可能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厉害?”“詹、东、里是否真能兼容?”“湖人缺乏突破威胁、可能变成一支过度依赖持球投的球队?”

现在,时间过去了一个月。

湖人在这期间经历了伤病潮:八村垒缺席了很多比赛,海斯缺席了4场,詹姆斯已经缺席了5场。但是,他们在三月份还是打出了117的进攻效率,其中最近两场对阵太阳、马刺的比赛,阵地战进攻效率分别是108.0和114.4——超过联盟80%的球队。

这当然和卢卡-东契奇的状态复苏有关系。

3月至今,东契奇场均30.8分9篮板9.5助攻,虽然移动和手感还没回到“最佳版本”,但是表现已经基本回到正轨。

不过,他的个人进攻复苏却不是湖人阵地战提升的唯一原因。

以昨天对阵马刺的比赛为例。东契奇个人进攻状态糟糕,20投仅5中。但湖人还是打出了114.4超过联盟90%球队的阵地战进攻效率。

这源于近期他们的比赛中增添的战术打法——随着赛季的进行,湖人不仅搭建了新的防守体系,进攻端新的战术体系也在逐渐磨合完成:

赛季初,湖人的进攻体系以围绕戴维斯的手递手、肘区策应、反向掩护为主,大幅降低了挡拆持球的比例。

而如今,随着东契奇的到来,湖人进攻逻辑彻底洗牌,三名联盟顶尖的挡拆持球手自然构成体系主体,而围绕这三人——如何更好的创造、利用空间;如何增加球队的攻框频率;如何让战术不过分单调,这些是每一个“持球大核”球队都需要探究的问题——湖人已经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挡拆、变体&海斯的进步

许多人都已经注意到了——这支“新湖人”的进攻效率高低,与贾克森-海斯——或者说下顺型中锋息息相关。

有数据为证:

目前,当东契奇、里夫斯、海斯共同在场时,湖人的百回合进攻效率是122.4,超过联盟92%的阵容。

而如果海斯不在场,哪怕东契奇和里夫斯依旧同时在场,湖人的进攻效率也仅有百回合112.1分,只能超过联盟36%的阵容。

此前在《剖析球员底色与技战术:究竟怎样的中锋最适合东契奇和湖人》一文中,我已经着重强调过下顺型中锋对于东契奇和湖人的重要性——在八村垒、詹姆斯受伤,湖人无法将五小阵容空间优势和攻定点能力拉满的当下就更是如此。

对手经常会对东契奇采取延误或者包夹的防守方式。只要掩护人会顺下,东契奇有能力在任何防守方式下将球送到下顺人的手里——但掩护人下顺威胁、垂直威胁、处理球能力的差距,会让进攻的结果截然不同。

范德比尔特下顺时机和终结能力糟糕:

如上图一样“耽误事”的场面,只要他担任五号位就屡见不鲜。

所以最近几场比赛,雷迪克显著的减少了小阵容的上场时间,彻底放弃了范德比尔特打五号位的尝试,尽量保证海斯和克洛克有一人在场。

即便打小阵容,也更多让DFS和古德温来担任掩护人——这两人虽然同样没有垂直威胁,但是下顺和外拆意识在线,DFS可以短挡拆接球突破再二次处理球;古德温有一手还算看得过去的抛投。虽然直接得分的机率不会有显著提高,但起码选择和变化多了。

小阵容等八村和勒布朗回来才算完全体,今天先不赘述,来谈谈海斯:

看过了范德比尔特的“挡而不拆”的之后,如今再看海斯的挡拆下顺时机和下顺速度,只觉得“眉清目秀”。

当然,和外线球员出身的范德比尔特比较对两人都不公平。我们那杰米森和克洛克来比好了——海斯和这两人的区别同样显著,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海斯的天赋好得多,有更强的“垂直威胁”,或者说吃饼能力:

卢卡挡拆突破吸引两人传给海斯,海斯篮下面对杜兰特的补防依然能够凭借弹速打进2+1。

里夫斯挡拆突破吸引两人,海斯再次篮下面对底线协防人杜兰特,迎着杜兰特的长臂再次打进2+1。

这两次2+1,充分的展示了海斯和范德比尔特、克洛克、杰米森们的区别——他能把这些人完成不了的终结完成。

211cm的杜兰特在底线协防人中算是尺寸出众的,尚且拦不住海斯,换成那些更矮小的底线协防人,不提前收缩协防,是真拿海斯没有一点办法:

吉莱斯皮,在东契奇挡拆时不愿意离开底角的对位人,想尝试在东契奇出球后再去扑防——结局就是只能目送海斯扣篮。

而如果底线协防人提前收缩又会怎么样呢?

以东契奇的视野,直接就可以找到底角的空位射手。

如此一来,东契奇的挡拆威胁、出球能力,加上海斯的下顺速度和垂直威胁,一套虽然简单,但已经相当难防的挡拆框架就已经形成了。

我们再看看几种常见的挡拆变体以及海斯的一些细节进步:

“Stack”也被称为“西班牙挡拆”,是过去哈姆时期湖人打得非常多的战术。本赛季前半段在雷迪克执教下原本已经显著减少——但最近,因为希望在战术中同时利用到东契奇、里夫斯两个人的进攻威胁,这一战术的出现频率又开始高了起来。

目前,湖人的stack以罚球线的球员(通常是东/里之一)假掩护快拆为主,与传统“Stack”要求罚球线球员帮大个子把掩护做扎实、为大个子创造下顺机会有一些区别——可以看出,湖人在这个战术中,并不追求创造“单一机会”(下顺),而是以“制造更多混乱”为主要目的:

切出的东契奇/里夫斯,下顺的海斯,底角的射手拥有几乎相同的机会。最终由谁来终结交给球员根据防守决定。

再看另一战术:

这两场比赛,克洛克和海斯都为东契奇设置过多次“戈塔特掩护”——即大个子在挡拆过后,下顺时再为持球人做一次挡人掩护挡住对手沉退护框的球员。

陈深|湖人的阵地战正在变好(1):挡拆,海斯&里夫斯的关键作用

这一战术我同样在《剖析球员底色与技战术:究竟怎样的中锋最适合东契奇和湖人》一文中提过。从独行侠时期开始,这一战术就一直是卢卡的招牌之一,能够很好的帮助卢卡规避他冲框爆发力不足的问题,前几周卢卡还在采访中提到了这一战术:

“是的,我觉得情况越来越好了。你们看到了类似戈塔特式掩护的配合。上一场比赛我就告诉特雷-杰米森,如果他那样做的话,对我来说那里就会出现空位机会。所以,他很无私,照做了。”

戈塔特掩护只是一个有名称的战术,实际上这种战术背后的思路才是最主要的——现在,海斯在挡拆下顺后已经越来越能够理解“挡人”这一要求,而不仅仅是寻求自己得分的机会,这为湖人创造了很多进攻端的优势:

在挡拆后,海斯在下顺过程中“刹车”,用背靠住试图协防护框的马丁,延缓了对方补防的速度从而为东契奇创造出上篮空间。

海斯在挡拆下顺后,卡住了伊戈达罗——但不是传统的戈塔特掩护,因为这个掩护不是为持球人设置的,而是为底角射手。

海斯的掩护阻挡了伊戈达罗向底角轮转,于是弱侧的邓恩被迫轮转陷入一防二,最终漏给东契奇大空位三分。

这个回合甚至有些“过分”——在挡拆后,布克原本希望换回对位,结果被海斯一路推着推进了禁区......

过去,海斯被人们诟病空有身体素质。可如今,他不止在变得聪明,甚至在变得“狡猾”——就如同雷迪克所说的那样:“海斯现在最大的进步在于头脑。”

而海斯“头脑”方面的进步,另一个明确的体现就是在他的处理球上:

面对卢卡-东契奇,传统的沉退防守无异于“插镖卖首”。而无论强延误还是平延误,都有可能被东契奇抓换位的空隙——于是包夹,成了很多时候防守东契奇挡拆的最佳选择:考验下顺中锋的处理球能力和其余球员的多打少能力,逼你用其他球员来击败我。

近期,大量对手对东契奇采取了包夹策略。但海斯很出色的完成了下顺处理球的任务,保证了湖人阵地战进攻的流畅:

东契奇挡拆遭遇包夹,海斯立刻下顺到罚球线——为何是这个位置?因为这个位置可以创造出多种选择:海斯在罚球线接球,底线协防人和侧翼协防人之一就必须要过来补防他,那么底角和侧翼的射手就一定会有一个出机会:这个回合,是底线的巴恩斯来补海斯,然后再由侧翼的瓦塞尔补底角。

海斯准确的阅读防守轮转,将球给到侧翼的里夫斯,空位三分命中。

海斯下顺绝妙的处理球,在转移底角的过程中几乎做到了手不停球,创造了巨大的空位。只可惜这个回合DFS“拒投”了。

卢卡被包夹,海斯下顺接应——因为这个回合卢卡被包夹的位置更靠上,所以海斯也相对应的提高了自己的接球位置:他已经会根据形势做思考和调整了。

接球后,海斯运了一下球观察防守,意识到太阳的轮转选择同样是底线协防人补中路,侧翼协防人补底角后分球45度古德温大空位三分。

依然是卢卡被包夹、海斯顺下、接球分45度里夫斯,攻击close out突破上篮。

这一套路,现在海斯玩的驾轻就熟——而里夫斯在45度接应,可投、可突、可传。三人间的连线玩的不亦乐乎,对手弱侧的防守人只能在少防多中疲于奔命。

对手不放里夫斯,改为强侧收缩协防?海斯也能做出判断,改传强侧底角——这一球锁定了胜局,赛后也得到了雷迪克的夸奖:

“海斯通过冲击罚球线创造出了机会,让芬尼-史密斯获得了一个大空位底角投篮机会。那个投篮也帮助我们锁定了胜局。虽然他的数据也在上涨,但他能够在每一个回合持续去思考,做些帮助球队的小事情,我认为这些才是他最大的成长,和卢卡一起打球对他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里夫斯作为挡拆接应点的意义

挡拆,是湖人新战术体系的根基,但想必从以上这些回合大家也能看到:除了挡拆持球人和下顺人之外,里夫斯作为45度“接应点”的存在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这个点,在湖人挡拆战术中的优先级甚至不亚于挡拆持球人和下顺人——海斯的下顺处理球十有八九是向他这个点出球,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这是训练中教练提前就给海斯“规划好”的传球路线。

实际上,不止海斯下顺处理球会优先寻找里夫斯,有时,东契奇也会减去“海斯中转”这一步,直接用传球找到里夫斯。就像这样:

以及这样:

两个最好的持球人,各站一侧slot为(比45度更靠上一些),一人单打,如果被包夹就传另一人——这是独行侠时期东契奇和欧文打球时就很常用的战术。

由于近期里夫斯通常是被对手次要领防人防守,所以东里反向挡拆打得并不多——等到詹姆斯回归,里夫斯的对位人进一步降档,或许我们会看到更多这样的反向挡拆配合。

(当然,如果是“全员湖人”,八村垒成为掩护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他的对位人会更弱、掩护会更结实。具体的掩护选择会根据当天对手来决定,小里的优势是他的对位人可能是后卫,能创造更大的错位,且接球后选择更多、处理球能力更好)

来谈谈我对里夫斯的一些理解:

在这段时间之前,我其实曾对里夫斯无球的兼容性有过小小的担心——他虽然以角色球员“起家”、在2023年作为副攻手打出过一整年极其高产高效的表现,但自从2024赛季开始增加持球权限之后,定点进攻(Spot up)的效率就掉得厉害:

归根结底,里夫斯作为“副攻手”的方式和鲍威尔、克莱汤普森等球员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比起接球后运几步甚至不运就直接出手,里夫斯更像一个“副控”,很多时候消化的不仅是出手权,也包括控球权,他会更喜欢自主发起、自己找节奏、选择投篮机会。

因为近两年定点效率都不高,我一度担心他是否因为持球练多了,找不回无球的感觉(就像八村三分投多了找不回中距离一样)?

但事实证明,还是我多虑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整,里夫斯很快适应了新定位、找回了作为“接应点”的感觉。他终究是一位技术十分扎实且学习能力极强的球员——虽然并非顶尖的接球投射手,但里夫斯很快就掌握了如何利用东契奇创造的空间,发挥自己突、投、传的三威胁优势,不仅个人进攻回暖,也成为了链接东契奇和全队的“纽带”。

还记得赛季开始前,佩林卡曾说过:“我们认为里夫斯可能会像布伦森一样完成飞跃性成长”。

现在,六十多场比赛过去,里夫斯确实完成了惊人的成长:截至目前,场均19.6分6助攻,真实命中率60%——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得分产量的暴涨。

虽然依然不如纽约的布伦森精才绝艳,但东契奇的到来改变了人们对他的期望:现在,里夫斯不需要成为纽约的布伦森,只需要成为达拉斯的布伦森就好了。

2022年,东契奇和布伦森一起率领独行侠打进了西部决赛。如今,又一位聪明绝顶、技术全面的后卫站在了他的身边,还多了40岁依然老当益壮的勒布朗——这次,他们能走到哪?

下一个章节,我将会解析挡拆之外,湖人阵地战的另外两种战术发起方式:空切和背身。

比起大家相对熟悉的挡拆进攻,接下来的两个部分才是真正有意思、真正让湖人与其他“持球大核”球队不同、且见雷迪克水平的。

篇幅原因,且听下回分解。

创作不易,喜欢文章的朋友可以帮忙点点关注和推荐,也欢迎大家评论区指正交流。

加载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