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至2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弘文书院云海育梦实践队走进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开展了一场关于基础教育现状的深度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旨在通过实地探访、访谈交流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现状与需求,同时促进实践队员自身能力的成长与思考的深化。实践队以广州大同中学(乡村校)为主要调研对象,同时与位于番禺区石楼镇的广州铁一中学番禺校区(市属重点校)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获得更为全面客观的调研结果,为教育公平注入青年思考。
慎思之:田野中的教育觉醒
调研的每一天里,实践队员们的脚步都踏在探索乡村教育现状的征途上,但目光从未离开过自我提升与成长的广阔天地。他们深知,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锤炼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教育、服务教育。
与大同中学教师的深入访谈,成为了实践队员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一课。当队员们与那些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的教师们面对面交流时,他们被教师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
“看到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我就突然间充满了动力。”曾老师如是说。话语中充满了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这些教师虽然身处资源有限的乡村学校,却从未放弃过对教育的追求与探索。乡村教师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乡村的孩子们点亮了一盏盏知识的明灯,引导他们走向更加宽广的未来。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触碰。每一次与学生的互动、每一次课堂的讲解,都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传递与人格的塑造。这些访谈让实践队员们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也让他们更加珍惜本次实践机会。
明辨之:重塑乡村教育的责任担当
此次调研活动为实践队员们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现状的宝贵机会,其中的所见所闻,不仅揭示了乡村教育与市区重点学校之间存在的客观差距,更重要的是,他们见证了乡村教师在逆境中的坚守与奉献。
首先,乡村学校面临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是教育公平道路上的重要障碍。这些差距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和机会。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乡村教师们展现出了非凡的职业操守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心灵的启迪和知识的传递。
实践队员们被这种精神深深打动,这不仅增强了他们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也促使他们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意识到,教育公平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长期、系统、多方面的努力。
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应当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改善硬件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学校则应注重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社会层面,则需要增强对教育公平重要性的认识,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乡村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的良好氛围。
笃行之:新时代师范生的接续行动
“以前觉得教育公平靠钱就能解决,现在明白制度和技术缺一不可。”实践队员在整理调研照片时感慨。从褪色的教学楼到崭新的操场跑道,影像记录下的不仅是设施差距,更是一代师范生对教育本质的思考。
十余天的调研中,团队躬身田野,触摸到乡村教育的真实脉搏,形成万余字的调研报告 、12组数据分析图表,让“四有好老师”的誓言有了泥土的温度。未来,云海育梦实践队计划扩大样本范围至白云区2所乡村学校,同时增设对家长、政府人员等的深度访谈,寻找问题的多角度原因探析与解决路径。
作为全国高等师范学府,北京师范大学构建“优师计划”、“启航计划”、“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等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师大人正以田野为纸、以行动为墨,在城乡教育的融合叙事中续写”木铎金声”的时代篇章。
教育公平的抵达从非朝夕之功,但当粉笔灰融入稻田的晨曦,当师范誓言扎根教育的厚土,新时代师范生已然在躬身实践中完成了双重觉醒:既是对教育本质的再认知,更是对育人初心的再淬炼。这场跨越城乡的教育对话,终将凝聚成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青年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云海育梦实践队 黎胡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