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青桃传媒

全国

溯源湘西土家民俗,推动非遗走进校园 ——北京师范大学“湘土学俗传习” 实践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青桃传媒·2025-03-08 05:31:04·阅读

为深入贯彻国家对弘扬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指导方针,北京师范大学弘文书院“湘土学俗传习”队于2025年寒假踏入湘西永顺县,深入探寻土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用实际行动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

此次调研重点考察土家文化在民俗风情、传统技艺、语言传承等多个维度的现状,深入了解其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实地走访芙蓉镇、双凤村、老司城等文化地标,与当地居民、非遗传承人交流互动,以及在永顺一中开展教学实践等方式,全面挖掘土家文化传承的历史底蕴、洞察其传承困境并探寻破解之道。此次实践活动旨在为土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与方法。一方面,挖掘土家文化的核心价值,助力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结合“优师计划”,发挥师范院校学生的专业优势,促进优秀教师在中国基层传承非遗文化,将文化传承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教育中扎根生长探索有效路径,助力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

行前精心筹备,开启实践之旅

为确保此次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湘土学俗传习”队早在队伍组建之初便开始周密筹划。多次召开行前筹备会议,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内容框架,精准选定实践基地、遗址、村落和学校,并进行细致的团队分工。在“理解教育・行走的思政课”北京师范大学弘文书院 2025 年寒假社会实践启动仪式暨行前培训会上,与会老师提供专业方法指导,明确安全、财务等工作要点。最后一次行前会议中,队长着重强调安全问题,构建安全责任体系,激励队员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助力,为此次实践活动筑牢根基。

深入实地调研,洞察文化脉络

实践队成员深入永顺芙蓉镇,镇内独特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的居民服饰以及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无一不彰显着土家文化的核心内涵。摆手堂内常态化的歌舞表演,让队员们亲身感受土家文化的深厚底蕴。队员们还品尝了正宗土家美食,从舌尖上领略土家人的热情好客。在这里,队员们与土家文化县级传承人队伍交流,深入了解土家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融合发展。在被誉为“土家文化第一村”的双凤村,这里的土家文化保存基地专注于文化保护与研究,村民们热情展示传统手工艺、民族音乐和舞蹈,尽显土家文化魅力。省级非遗传承人彭书珍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双凤村的历史沿革、摆手舞的文化意义、茅古斯舞的常见误解,以及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如土家语传承困境,这一现状引发队员们对文化传承的深度思考。不过,双凤村也在积极探索“以文养文”之路,文旅融合初见成效,非遗传承队伍不断有年轻人加入,为土家文化传承带来新希望。

追溯历史根源,感受文化厚重

在亲身感受永顺芙蓉镇浓郁的土家风情后,实践队成员进一步考察了土家族文明的摇篮——老司城,老司城拥有八百年历史,见证了土司制度的兴衰变迁。这里曾是土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筑群依地势而建,规模宏大,被誉为中国的“马丘比丘”。实践队成员参观老司城遗址,在文物和历史资料中探寻土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深刻感受到土家文化的源远流长,进一步增强了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助力校园传承,培育文化新苗

实践队依据在永顺县的调研,设计了深度融合土家文化元素、以“土家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该课程目标多元,内容涵盖土家历史、技艺、歌舞、饮食等多方面知识与实践。实施方式采用跨学科整合,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紧密结合,还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和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古村落研学旅行,实现校内外协同。

溯源湘西土家民俗,推动非遗走进校园 ——北京师范大学“湘土学俗传习” 实践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此外,实践队选取了“土家服饰”这一重点内容在永顺一中开展教育实践,课程全面且系统地涵盖土家服饰的各个方面,不仅包含服饰的款式、色彩、图案等外在特征,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如土家服饰上的阳雀花象征勤劳善良,八钩花寓意家族兴盛,这些文化符号通过课程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深刻理解土家服饰的文化价值。在历史变迁部分,从巴人时期的结草为服到现代创新应用,清晰展现出土家服饰随时代演变的脉络,帮助学生构建起对土家服饰完整的认知体系。

除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实践队还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课堂上,通过播放实地拍摄的高清视频,展示土家服饰在不同场合的穿着风貌,搭配精美的图片讲解细节,使学生直观感受土家服饰的独特魅力。引入真实生动的调研故事,如与当地传承人的交流经历,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与可信度。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土家服饰与现代时尚的融合”等话题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团队协作能力。设置手工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绘制土家服饰图案、制作简易服饰配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土家服饰制作工艺的精妙。

实践意义:成果落地显成效

课程结束后,实践队邀请多名学生代表参与访谈。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课程深刻体会到“西兰卡普”纹样中蕴含的祖先智慧,并对非遗手作课、短视频创作等校园传承形式充满期待。“以前觉得传统服饰离生活很远,今天才知道它背后的每一针一线都是故事。”一位高一学生感慨道。高一学生张同学表示,“露水衣的传说让我联想到土家族女性对婚姻的复杂情感,课本外的文化故事比想象中更动人。”

教师访谈环节中,多位老师指出,非遗进校园不仅丰富了校本课程体系,更激发了学生探索本土文化的热情。团委书记张老师表示:“将土家织锦技艺与美术课结合,既能提升动手能力,又能深化文化认同。未来希望能引入更多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让技艺‘活’起来。”

本次活动依托详实的学术资料、丰富的调研成果及生动的教学形式,展现了土家族服饰从“实用匠心”到“文化符号”的演变历程。实践队队员总结道:“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史诗,我们希望通过课堂播撒文化自觉的种子,让年轻一代成为非遗传承的生力军。”永顺县第一中学校长高度评价此次活动:“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扎根。期待与高校团队深化合作,共同构建非遗校园传承的长效机制。”

“土家服饰”校本课程在永顺一中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对土家服饰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还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学校也将土家服饰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这一教育尝试为非遗文化走进校园提供了有益借鉴,证明非遗文化可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多样化教学方法融入校园教育,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其他地区和学校开展非遗文化教育提供了可参考的模式。

实践收获颇丰,肩负传承使命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执着守望。正如土家文化摆手舞省级传承人彭书珍所言:“我们的文化不是博物馆的展品,是土家人生命的呼吸。”实践队员们表示:“此行既是一次文化寻根,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我们应勇担文化使命,让非遗“活”在当下、“火”在未来。”

加载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