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青桃传媒

全国

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

青桃传媒·2025-03-08 07:52:24·阅读

17-18世纪正值中法两国宫廷的辉煌时期。在康熙(1662-1722年在位)、雍正(1723-1735年在位)及乾隆(1736-1795年在位)三位皇帝的统治下,清王朝经济和文化发展蓬勃,也开启了中外贸易的崭新篇章。与此同时,法国在国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统治下,缔造了波旁王朝的辉煌时代。两座宫殿虽相距数千公里,两国君主亦素未谋面,但两国对彼此充满好奇。法国皇室对中国文化艺术有着浓厚兴趣,路易十四追逐当时风行欧洲的中国青花瓷潮流,甚至在凡尔赛宫的花园中建起一座“瓷宫”。路易十五(1715-1774年在位)的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对中国艺术情有独钟,把自己在凡尔赛宫的私人套房布置成“中国厅”。路易十六(1774-1792年在位)及其王后玛丽·安东妮亦对“中国风尚”充满好奇和热情,前者更专门向塞弗尔瓷厂订购一幅乾隆帝瓷板像,挂在凡尔赛宫书房内。当时,大量中国工艺品和书籍进入法国宫廷和贵族的视野,引发了以凡尔赛宫为中心、风靡欧洲的“中国风尚”收藏与创作风潮。路易十四在位期间派遣了6位耶稣会士作为“国王数学家”前往中国。此后多位法国耶稣会士先后来华并进入清宫服务,为清代宫廷在科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地图编绘等领域带来了重要影响。

据介绍,此次展览包括4个单元,分别聚焦于紫禁城和凡尔赛宫的关键人物及空间、科学与外交、工艺互鉴与创新,以及艺术与思想交流。展品种类多元,不仅有大型宫廷肖像以及精美绝伦的瓷器、玻璃器、珐琅器与纺织品等工艺精品,还涵盖书籍、科技仪器及医药品等种类的展品,彰显两个宫廷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亮点展品之一是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壶(1783年),此壶的花纹极具中式风格,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广东进贡清宫的器物。最新研究发现,壶底有法国知名工匠“”署名,证实原为法国制作,显示中法工艺交流之盛。

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还计划于2025年第二季举办以17、18世纪中法交流历史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加载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