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青桃传媒

全国

逆流 —— 在 AI 加持的信息过载时代进行自媒体探索

青桃传媒·2025-03-21 19:53:48·阅读

讲故事或脱口秀,包含了表演成份,时机、节奏是关键信息,显然也无法被文字替代。

尽管如此,还是经常有人嫌我废话多。

我从未采纳过这种观众的评论。实际上,这种虚伪令我感到厌恶,因为他们不愿承认一个基本的事实:自己打开 B 站是为了娱乐。

这些内容经过反复打磨,每个字的位置都经过推敲,录音废稿远比成片要长,他们以为是冗余的部分,都有用意。

这些人宣称自己有高效获取信息的需求,行动上的表现却完全相反 —— 单纯是为了获得观点,看一个 50 分钟长视频的时间,足够搜索并概览数万字论文或略读一本科普类的实体书了。

我行动的方式始终遵循自己的思考,但这类反馈提供了一个信息,即视频用户没有耐心听慢节奏播客;我怀疑播客用户在看视频时也是如此 —— 打开视频 app,会引发对信息量更高的预期,因为比起听觉,视觉吸收信息的「带宽」要高得多。所以我通常会在视频开头给出提示:

这是一期播客节目,视觉素材很少,你可以使用听视频功能护眼(B 站 app 播放页右上角有一个按钮可以切换到播客模式)。

在视频网站做播客

到目前为止,我发布的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围绕播客进行设计的,发布在B站时,显然要做一些调整。

本来录制语速较慢,为了配合视频网站的节奏,我会剪掉气口。于是稿件是为播客设计的,节奏却比较快。最后形成了一种四不像的风格,但也做过一些探索,不知是否能给其他博主提供一些参考:

有些节目我会配上视觉素材,但仍然采取播客的叙事节奏:

后来我也制作了一些引导类的节目,有些练习以视频形式呈现更直观,所以我会拍摄视觉素材:七叶眼操 波纹呼吸写作法

有些以音频形式呈现即可,发布在视频网站的版本我通常采取一图流,以节省带宽:当我们谈论放松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后来我干脆不放图片,直接黑屏。

不幸的是,B 站已经全面短视频化,后台有一个指标叫 3 秒跳出率。无视觉素材的节目,3 秒跳出率都很高。我推测这是因为观众在刷视频的时候,大脑处在非常嘈杂的状态,打开视频时预期能得到同等的感官刺激。

作为权宜之计,我尝试了一种新做法 —— 在开头剪一段快节奏的视频,把观众留下来,后面再黑屏:从失眠到深睡 (一) 放松,从颅骨开始

但这种方式太费事,我又采取了另一种方式 —— 我假设观众只是不习惯在看视频时眼睛不能持续移动,于是我堆砌 等网站上搜罗的高清素材(通常是一些自然风景),为观众的眼睛提供跟随的目标,过几分钟再黑屏:僧团戒律作弊器 —— 净人 早期佛教 —— 为何与为何

在订阅数达到了一万五、六的时候,发现有了一批稳定的听众,于是连自然风景都懒得放了。

播客的口语冗余不是冗余

还有一点很有意思:

我平时讲课通常只写一个大纲,然后即兴发挥。我考虑过把课上的录音直接发布,因为无法容忍音频中的口语冗余而放弃了。转而写逐字稿,精心录制。

后来再反思这个问题,我认为播客节目中的口语并非冗余 —— 不同语言在口语表达中的信息传输速率类似,都趋向于 39 bits/s (Coupé, C., et al., 2019) —— 听觉吸收信息的速度有固定的瓶颈。

因为我语速慢、语调平稳,很多听众当成助眠节目听,有些人问我是否天生说话这么温柔。

于是我回想起自己年轻时语速过快,很多人反馈过听我说话脑子会爆炸,现在的语速是经过了练习后形成的。因为我意识到,如果说话的目的是交流,信息能被吸收多少,比说了多少更重要。有些时候,更高的信息密度反而会降低吸收效率。很多人听播客是在相对休闲的情境,口语冗余恰恰提供了一种轻松的氛围,提高了吸收效率。能让人慢下来正是播客的特色,过度加速反而失去与视频网站的差异化。

总之,我认为播客节目的口语冗余、气口根据情况适当剪辑即可,在嘉宾语速比较快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25 年会开始做一些即兴闲聊的节目。

关于停 、顿

真正的思考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停顿。

对我来说,我评价(大部分)艺术作品的标准,在于我的停顿是否足够少;我评价非艺术类书籍的标准,则在于我的停顿是否足够多。

视频中的停顿

有位高中听众说他不看书,通过看视频学习哲学,我的回复是,你永远不可能通过看视频学习哲学。因为哲学关乎思考,而对于视频节目而言,这是一个明显的短板 —— 人们在看视频时通常不会停顿。

我做为创作者的目的之一是分享有价值的思考,作为突破视频短板的尝试,我尝试过将思考过程视觉化和刻意引入停顿的做法:如何通过项目管理技能备考

这个视频只有三百播放就停止推流了,后来蹭流量带起来一丢丢。

不过曾有几个人因为这个节目要塞钱给我,有学生也有家长,有一位比较特殊,他没有备考需求,是银行业的从业者,加微信问我能不能教项目管理,当然我说不能,那不是我的专业。但这些反馈显示出,这种形式或许并非完全不可行,只是在已经高度娱乐化的平台,(可能)不会有太大流量。

播客中的停顿

有时候我觉得给客户做咨询的过程很有意思,当参与者真的在探讨问题,你可以感受到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思考与转变 —— 有深度的探讨是一场旅程。

促成这种转变的是对话 —— 真实的对话,而非 Talk Show 式的做作表演。

对谈类节目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对对话过程的呈现。对话无法被纯文字取代,在这里,停顿是有意义的。

到目前为止,我自己制作的都是单人节目,今年也要尝试招募嘉宾,采取与咨询类似的对话方式,在对谈节目上做一些探索。

使信息回归本质为何回归博客

最近用古法搭建了个人博客。

我做自媒体有两个初衷:

寻求沟通、交流、合作;脑子里东西太多了,需要拉出来。

第一个初衷,在现有的自媒体平台很难实现,一方面是因为我主要做的是视频平台,我不想这么说,但是 —— 视频平台的用户平均素质越来越低,经过一再扩容,阿 B 已经不是当年的阿 B 了;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平台的设计天然不利于交流,甚至还会防范交流的产生 —— 因为用户交流会损害平台利益,吵架才有利于平台利益。

平台在形式上也存在着巨大的限制。因为平台的设计目的是为了使 up 主成为赛博农奴,不断在电脑上耕作,其展示信息的方式并不能适配 up 主的需求,对我来说尤其如此:我从未接入过b站的典型商业化渠道,不做广告不带货,不发充电视频不卖课,我的需求与b站的需求重合之处非常之少。

举个例子。前面说过,我在播客放了逐字稿,但大部分人是通过小宇宙等平台听,鲜有人去看原站点和使用 RSS 订阅,加上我买的托管是英文的,有人去了告诉我找不到逐字稿(所以后来懒得放了)。博客可以很方便地将视频、播客、逐字稿和其他附加信息整合到一个页面。

视频、音频、文字三合一

第二个初衷,为了迎合娱乐化的需求,要耗费太多额外的时间,从文本到录音到剪视频,太浪费时间了,我堆了几千篇稿子没整理出来,回归文字是解决思想便秘的唯一可行方式了。

另外,迎合娱乐化需求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它改变了我的写作习惯,以前我的文笔很简洁,现在写东西会不由自主地想着怎样让 B 站上的中小学生也能看懂,信息密度大大降低,长此以往,有痴呆风险。

平台基于标签的推流算法对我这种频繁跨区的博主极不友好,24 年第一次断更,是因为跨区做视频导致的不推流,连续三个长视频都是 300 点击:

再就是审核。完全从学术角度做的节目会因为关键词被封禁,在独立博客则不受限制 —— 这也是为什么我的主要受众都在 B 站,我却一直付钱买播客托管。

平台会通过各种手段为博主制造流量焦虑,以逼迫博主下蛋,不以平台为中心才能做到 don't give a fuck。

总之,平台使信息变异为对创作者与访客的注意力的争夺,独立站点可以使信息回归其本质。

博主的信息过载

以前建过一些微信群,也会认真翻看所有评论;现在不建群,一天最多开两次微信,也很少回评论了。

蹭流引来了网暴,虽然我不在乎这些人,但是它们的存在淹没了正常的评论。

因为我做自媒体的初衷是沟通、交流、合作,别人认真写的评论我都会看。但为了找出这些评论,有时要连续翻看上千条谩骂,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Up 主的信息过载不是因为信息太多,而是这些信息都是一闪而过的碎片,没有深入的可能。即时通讯、视频平台等媒介都有这种缺陷:人们更倾向于短平快的情感刺激,缺乏持续深入的探讨与建构。

只有有深度的对话,才能带来真正的沟通、交流、合作。

现在退回到博客,有兴趣交流的人,我们可以回归到邮件这种质朴的形式。今年的教学,则会尝试用协作软件代替即时通讯。

在信息过载时代,自媒体的近未来

在我上中学时,为了买书可以断食(后来发现很多同龄人干过类似的事儿);后来做田野调查,为了获取信息愿意翻山越岭。

新时代的人类对于信息的获取不再敏感,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他们生下来已经被包裹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信息」,对于很多人而言,等同于手指在屏幕上划动。

但少数能意识到清晰信息的珍贵性的人,会愿意支付代价。那不仅意味着海量时间的节约,也意味着大脑噪声的平息。

毕竟,获取——消化——输出信息的过程,就是生命的全部。

不过,一个不幸的事实是,正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的生命是无价值的。

鉴于人类的平均注意力会进一步变短,我的判断是,以后要么是利用 AI 批发信息,要么是筛选出少数人,做高价值、削减信息噪声的服务;几年前起号的博主们,如果顺着惯性停留在中间地带,其生存空间恐怕会越来越小。

另外,在不同的平台就应该做该做的事,做视频是为了流量,做播客是为了对话,写博客是为了思考,各搞各的(自勉)。

最后

这一年,关于自媒体,还想过很多,上面是其中一部分。关于信息传递的思考,也促进了我对教学的思考,因为教学本质上也是关于信息的传递。

今年会把更多时间花在写作与教学上,通过行动继续思考,敬请期待。

明年见。

> 关注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加载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