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基层治理的生态图谱。当生成文章、豆包优化流程、算法解析民情时,这场技术革命既带来治理效能的飞跃,也悄然重构着基层工作的价值坐标。基层青年干部站在时代潮头,既不能盲目拥抱技术的洪流而丧失主体性,亦不可因噎废食否定技术的进步性,唯有以辩证思维把握“工具”与“本体”、“效率”与“温度”、“赋能”与“限权”的关系,方能在智能时代筑牢治理根基。
技术红利需转化为治理智慧,而非沉溺于数据幻境。智能办公系统确实让文件流转效率提升数倍,大数据画像使政策制定更具穿透力,但当干部沉迷于追求“99%的算法准确率”时,往往忽视了治理实践中那些无法被量化的生命褶皱:村民纠纷中的家族情感纽带、扶贫对象脸上真实的生存焦虑、政策传达时眼神交汇中的信任传递。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创造完美的数字乌托邦,而在于为人的治理智慧赋能——当AI筛选出脱贫户名单后,干部仍需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方言沟通真心,将冰冷的统计数据转化为有温度的民生改善。
算法建议需经过实践校验,警惕技术理性的治理僭越。深度学习模型提供的决策方案看似客观中立,实则暗含技术偏见与逻辑黑箱。基层治理面对的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社会现实。青年干部必须建立“算法批判力”——追问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审视模型训练的价值预设、检验结论推导的逻辑链条。就像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综合施治,治理现代化同样需要技术诊断与人文把脉的有机融合,绝不能让算法完全取代群众工作。
技术进化需匹配治理进化,锻造新时代的基层治理能力。面对AI技术的迭代升级,基层干部既要保持“技术敏感度”,更要修炼“价值判断力”。这要求建立新型能力结构:既能用解析民生数据,也能在家长里短中读懂治理密码;既要理解算法的运行逻辑,也要掌握“一碗水端平”的调解智慧。更重要的是要培育“技术谦逊”文化——承认算法的局限性,在防汛预警系统中加入人工复核,在信访办理流程中设置“情感缓冲带”,在政策执行层面保留“弹性调整空间”。这种能力不是对技术的简单排斥,而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对治理规律的精准把握,如同航海者既要借助罗盘定向,更要依靠星辰大海的直觉导航。
智能时代的基层治理,本质上是关于“人”的治理艺术的现代化转型。基层青年干部唯有在拥抱技术创新与坚守人文精神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方能在算法浪潮中锚定治理初心,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本”的善治理想,而不是沦为新的权力规训工具。这才是新时代基层治理应有的辩证法——既不做技术的附庸,亦非传统的固守,在人机共生的探索中书写治理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重庆市大足区中敖镇人民政府 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