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开幕,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一词如跃动的脉搏贯穿全篇,创新势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中国经济的肌理。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创”为帆,在科技攻坚中锻造硬核实力,在产业变革中激活源头活水,让创新之力成为强国建设的最强引擎。
读懂“创”的战略纵深,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破局胆识,激活发展新动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政府工作报告将“新质生产力”提升至战略高度,其内核是跳出要素驱动的路径依赖,构建“创新—产业—安全”三位一体的发展范式。从部署“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到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从“实施制造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焕新传统动能”到建设“数字中国”培育新兴业态,创新的坐标已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全链条生态重构。这种纵深不仅体现在“嫦娥六号”探月等硬核成果上,更反映在“链长制”“揭榜挂帅”等制度创新中。党员干部需以系统思维打破学科壁垒、地域藩篱,既在“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中勇闯“无人区”,更在“从1到N”的产业转化中打通“梗阻点”,让创新势能穿透实验室围墙,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读懂“创”的民生质感,以“科技润物细无声”的普惠情怀,绘就幸福新图景。当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目标写入报告其价值不仅在于经济指标跃升,更在于民生福祉的具象转化。从“智慧诊疗”压缩检查等待时间到“农业社会化服务”降低种粮成本,从“人工智能+”催生新职业到“绿色技术”重塑宜居环境,创新的刻度最终落在百姓的获得感上。设备更新工程涵盖老旧小区电梯加装的“关键小事”,也涵盖农村污水治理的“生态大事”;“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既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也为银发经济储备人力资本。这要求政策设计既算清普惠性投入的“总量账”,也算准个性化需求的“结构账”,让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同频共振,在民生痛点中找准“最大公约数”。
读懂“创”的担当锐气,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攻坚魄力,开辟改革新境界。面对“科研经费碎片化”“成果转化梗阻”等体制机制痼疾,报告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亮出“改革组合拳”:扩大科研事业单位经费使用自主权,试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健全创投基金监管制度,壮大耐心资本……这些突破性举措直指创新生态的深层矛盾。当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同步推进,实质是在新技术革命中抢占治理规则制定权。改革攻坚需要打破“四唯”评价桎梏,构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考核体系;更需要政府部门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在知识产权保护、中试基地建设等环节提供全周期护航。唯有以制度创新释放人的创造力,才能让“第一资源”真正澎湃“第一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创”字跃动,既是迎击风浪的战略抉择,更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治理哲学。新征程上,唯有以“创”破局、以“新”开路,方能在时代大潮中锚定复兴坐标,书写属于东方智慧的创新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