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青桃传媒

全国

痛感渐逝 “疤痕”犹存

青桃传媒·2025-03-08 05:21:17·阅读

近日,一段让人不忍直视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一名穿校服的男生被人用拖把打脸、口中塞异物……据报道,事件发生于2月19日,系南方一中学初一的4名学生殴打欺凌同班同学,视频中被打学生有智力缺陷。2024年河北邯郸肥乡区张庄村校园霸凌谋杀案;甘肃临夏广河县城东中学女生被掌掴霸凌事件;江苏宿迁三棵树小学校园霸凌事件;武汉体育舞蹈艺术学校校园霸凌事件。近年来,校园暴力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媒体曝光的一些恶性案件更是刺痛了每个人的心灵。校园,本应是培养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温暖港湾,然而暴力事件的发生无疑让这个本应安全的环境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我看来,校园霸凌的根源,深植于家庭、学校及社会多层面的疏忽与缺失。在家庭层面,父母未能有效引导孩子情绪管理与“尊重”一词,部分家庭中的冷漠氛围或过度放任,无形中塑造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学校方面,对校园欺凌的监管不足,未能及时察觉并制止此类行为,同时在学生道德教育上,也显得力不从心。在学生遭遇霸凌时,有的老师却选择了“观望”、“袖手旁观”,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这种冷漠的态度不仅助长了霸凌者的嚣张气焰,更让受害者感受到加倍的孤立和无助;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群体性环境和竞争性环境,催生了恶意、攻击的心态,扭曲了青少年的交往观念。具体而言,青少年与家庭、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不畅,以及青少年自身对群体相处的认知误区,都是导致欺凌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形象+1,在青春的校园里,流行的形象往往并非老师和家长所推崇的乖学生模样,而是那些斜戴帽子、加入“小团体”、贴纹身贴等显得另类且带有攻击性的形象。这究竟是学生们追求的真正个性与酷炫,还是为了融入群体、避免被孤立而采取的自我保护策略?

意识+1,正值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的青少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错误地将施暴、嘲笑、威胁他人视为树立权威和地位的方式,以此来寻求更多的关注和存在感。在这个过程中,原生家庭中的“暴力示范”和“情感缺失”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痛感渐逝   “疤痕”犹存

心理+1,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霸凌者通过欺凌弱者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而被霸凌者则因为恐惧和羞耻往往选择默默忍受;旁观者出于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目标的担忧,常常采取“事不关己”的旁观态度。这种复杂的心理交织,共同构成了校园霸凌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面对霸凌,我们无能为力。尽管时代有代沟,年龄有差距,他们可能不会将校园中的不愉快全部告诉我们,但是我们仍然可通过一些方式了解、理解和帮助他们:一是建立反霸凌意识;二是不做袖手旁观者,“该出手时就出手”;三是做孩子最好的朋友,给予他们关心与关爱。

霸凌所致的痛楚或许会随时间逐渐淡去,但那些伤疤所刻下的印记却深深烙印在心。正如那句“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所说,伤害已然造成,即便痛苦被遗忘,伤痕依旧清晰可见。愿我们都能以真诚之心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将霸凌隔绝于他们的世界之外。愿所有的青春岁月都能被温柔呵护,洋溢着爱与温暖的光辉。

(拉萨市尼木县塔荣镇 陈小凤)

加载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