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成人礼始终是生命长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曾是华夏文明中“冠笄之礼”的庄重肃穆,是彝族少女换裙仪式中焕然一新的蜕变,亦是日本“元服礼”对责任与身份的宣告。然而,当今日的成人礼被浮华的红毯、奢华的宴会和空洞的表演充斥时,我们不禁要问:那些承载着文明基因的成人礼精神,是否正在时代的浪潮中悄然褪色?
传统成人礼:文明的刻度与精神的丰碑
中国古代的成人礼,是生命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哲学隐喻。男子“二十而冠,始学礼”,女子“十五而笄,许嫁而字”,冠笄之礼不仅是发饰衣冠的更迭,更是对“为人子、为人臣、为人少者”责任的郑重托付。在西南彝族的村寨里,少女换下童裙的瞬间,象征着她从山间采果的孩童成长为能歌善舞、参与氏族事务的成人。这些仪式以最朴素的符号语言,将族群对生命的敬畏、对文明的传承镌刻在每个人的血脉中。
而现代法定18岁成人礼的诞生,本应是这种精神的延续。它应当如《礼记》所言:“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让青年在集体宣誓中感受“公民”二字的分量,在师长赠言中体悟“修身齐家治国”的深意。可当某些学校将成人礼异化为高考誓师会的附庸,当商业资本将仪式包装成浮夸的消费盛宴,这份文明的刻度便模糊了。
异化的成人礼:当形式吞噬内核的困局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成人礼”,跳出的不再是文化传承的深邃,而是“汉服写真套餐2888元起”“豪华游轮成人礼策划”的喧嚣。某地中学曾耗费巨资搭建舞台,让学生身着华服走过红毯,却在仪式中只字未提责任与担当;更有家长为子女操办明星式生日宴,将成人礼扭曲为攀比虚荣的秀场。这些场景令人唏嘘:当成人礼沦为表演性消费的载体,那些本该被铭记的精神启蒙,反而成了被遗忘的背景板。
更值得警惕的是功利主义对成人礼的侵蚀。部分学校将成人礼与升学率挂钩,把“冲刺名校”的标语印在成人纪念册上;某些机构推出“成功学大师励志演讲套餐”,用功利化的成功标准替代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这种异化折射出社会的集体焦虑:我们急于用可见的形式证明成长,却忽略了成长最本质的内核——对独立人格的塑造、对生命意义的叩问。
回归与重生: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之道
守护成人礼的文化本真,不是要复刻古代的繁文缛节,而是需把握“敬、诚、悟”三重精神维度。在山东某中学,学生们在成人礼上收到父母手写的家书,那些泛黄信纸上颤抖的字迹,比任何华丽辞藻更能唤醒对亲情的珍视;在江南水乡的古镇,青年们通过“行笄礼—读家训—护古桥”的流程,将个体成长与文化遗产保护相连。这些实践证明:当仪式回归对心灵的触动,传统便能与时代共鸣。
重构现代成人礼体系,更需要制度与教育的双重护航。日本将每年1月的第二个星期一定为“成人の日”,政府组织青年参拜神社、宣誓尽责;德国部分地区保留着“学徒游行”传统,青年们通过技能展示宣告自立。这些经验启示我们:成人礼应当成为社会共同参与的公民教育课堂,让宪法授予的权利义务、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现代社会的契约精神,在仪式中熔铸成青年的精神脊梁。
结语:让生命在仪式中拔节生长
成人礼的本质,是对生命庄严性的集体确认。它不应是转瞬即逝的烟花表演,而应如古树年轮般记录成长的轨迹;不必追求视觉的震撼,但须具备直抵人心的力量。当我们重新擦亮成人礼这面文明之镜,让青年在其中照见历史传承的重量、照见未来担当的轮廓,方能让这个穿越千年的仪式,继续滋养一代代人的精神原野。
正如《诗经》所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真正的成人礼应当是一场心灵的雕琢。唯有摒弃浮华、回归本真,方能让这个承载着文明密码的仪式,在新时代焕发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四川省绵竹市富新镇人民政府 黄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