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开篇,万类欣荣。近日,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磅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十三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为乡村全面振兴锚定方向。文件从农村改革破题,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治理体系完善等方面,为“三农”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各地当深研文件精髓,以创新思维、务实举措,推动乡村发展行稳致远,奏响乡村振兴“组曲”。
以“千帆竞发春潮涌”之势,点燃科技引擎,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腾飞,奏响乡村振兴的“发展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正是开启农业新质生产力大门的“金钥匙”。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我们应瞄准种业振兴、农机装备升级、智慧农业拓展等关键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整合科研资源。利用“南繁硅谷”等重大平台,培育突破性品种;加快国产先进农机研发应用,让“铁牛”在田野更高效驰骋;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让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迈向“知天而作”。科技创新正重塑农业全产业链:北斗导航无人农机实现水稻种植全程精准数字化作业,光伏治沙模式在宁夏库布齐沙漠创造有机农牧业“绿色奇迹”,多光谱遥感技术构建起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只有点燃科技引擎,持续为农业发展赋能,才能突破传统农业瓶颈,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以“万家忧乐系初心”之念,筑牢保障堤坝,稳固脱贫攻坚成果根基,奏响乡村振兴的“奋进曲”。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环。各地要筑牢防返贫的“铜墙铁壁”,以”绣花功夫”织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网,激活精准帮扶。以产业帮扶为例,结合“土味”资源,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让脱贫群众融入产业发展链条,让脱贫群众“钱袋子”鼓起来,“腰杆子”直起来。同时,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培育劳务品牌,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拓宽就业渠道。只有筑牢保障堤坝,才能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让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时间考验,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以“百川归海共潮生”之态,编织治理网络,营造和谐有序乡村环境,奏响乡村振兴的“幸福曲”。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上,一方面必须筑牢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一”战斗堡垒”,让村“两委”干部成为“领头雁”,另一方面要选优配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让“生力军”在田间地头淬炼初心,共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推广“乡音调解”、“积分制”和“清单制”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把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纳入“正负清单”,用“红黑榜”激活群众自治动能。通过编织严密的治理网络,让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为乡村振兴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科技赋能、脱贫巩固、治理提效,三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乡村全面振兴的奋进“乐谱”。各地应紧紧围绕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在乡村广袤大地上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奏响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组曲”。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农业农村局选调生 张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