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北京师范大学“湘土学俗传习”队(以下简称“实践队”)走进湖南省永顺县第一中学,以“土家族服饰特点及变迁”为主题,为200余名师生呈现了一堂兼具学术深度与互动体验的土家族服饰文化课。活动通过理论讲解、实物展示与互动访谈相结合的形式,深入挖掘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助力青少年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非遗课堂:解码土家服饰的千年密码
下午1时30分,实践队抵达永顺县第一中学,迅速完成场地布置与设备调试。2时10分,课程在图书馆报告厅正式拉开帷幕。主讲人雷玉佳结合精心制作的课件《土家族服饰特点及变迁》,从“常服”“盛服”“婚服”三个维度系统解析土家族服饰的独特魅力。通过高清图片与影像资料,学生们直观感受到“西兰卡普”织锦的绚丽纹样——阳雀花象征勤劳吉祥,八钩纹寓意团结兴盛;而婚俗文化中“露水衣”的传说故事,更引发了同学们对土家族民俗的浓厚兴趣。主讲人特别强调服饰变迁与地理环境、历史进程的关联:“从先秦结草为服到现代创新设计,土家服饰不仅是审美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活态传承。”
深度访谈:聆听师生心声,共话文化传承
课程结束后,传习队邀请多名学生代表参与访谈。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课程深刻体会到“西兰卡普”纹样中蕴含的祖先智慧,并对非遗手作课、短视频创作等校园传承形式充满期待。“以前觉得传统服饰离生活很远,今天才知道它背后的每一针一线都是故事。”一位高一学生感慨道。高一学生张同学表示,“露水衣的传说让我联想到土家族女性对婚姻的复杂情感,课本外的文化故事比想象中更动人。”教师访谈环节中,多位老师指出,非遗进校园不仅丰富了校本课程体系,更激发了学生探索本土文化的热情。历史教研组王老师表示:“将土家织锦技艺与美术课结合,既能提升动手能力,又能深化文化认同。未来希望能引入更多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让技艺‘活’起来。”
以衣载道:让传统照进未来
本次活动依托详实的学术资料与生动的教学形式,展现了土家族服饰从“实用匠心”到“文化符号”的演变历程。传习队队员总结道:“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史诗,我们希望通过课堂播撒文化自觉的种子,让年轻一代成为非遗传承的生力军。”永顺县第一中学校长高度评价此次活动:“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扎根。期待与高校团队深化合作,共同构建非遗校园传承的长效机制。”
结语
随着夕阳西下,这场非遗之旅暂告段落,但文化传承的星火已然点亮。北师大湘土学俗传习队以学术为基、以情怀为媒,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为民族文化的赓续写下生动注脚。未来,他们将继续奔赴山河,让更多非遗瑰宝在校园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