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之际,武汉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依托超大城市资源禀赋,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中彰显省会担当。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以”五个中心”建设为牵引,正探索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径。
一、筑牢两大安全屏障
1.荆楚粮仓再升级
在江夏区实施10万亩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配套北斗导航无人播种机、智能灌溉系统等数字化装备,实现水稻亩产提升15%。针对耕地”非粮化”问题,建立耕地保护电子围栏系统,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实施动态监测。
2.防返贫机制迭代
新洲区创新”防贫保+产业托底”模式,将1.2万脱贫群众纳入食用菌产业链,通过菌棒生产、种植管理、冷链物流等环节实现全链条增收。建立防止返贫大数据平台,整合医保、教育等12个部门数据,实现风险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48小时。
二、激活三大振兴引擎
1.科技装备革新
黄陂区建成华中首个智慧农机共享中心,提供植保无人机、智能收割机等32类农机设备的租赁服务,服务范围覆盖80%以上行政村。东西湖区试点”5G+数字农场”,通过作物生长模型实现精准施肥,降低化肥使用量20%。
2.城乡要素融通
在蔡甸区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盘活闲置农房436套,打造知音湖艺术村落、九真山康养社区等新型业态,带动户均年增收3.8万元。推动”国企联村”行动,武汉农业集团等市属企业结对37个中心村,建设冷链物流基地12个。
3.产业生态重构
江夏区构建”水稻+小龙虾+田园综合体”立体模式,开发稻田画观光、虾稻米深加工等项目,产业链综合收益提升40%。东西湖食品加工园引进30家龙头企业,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10分钟食品产业圈。
三、破解四大治理难题
1.人口虹吸效应:推行”户籍留村、权益进城”政策,保障35万进城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
2.生态价值转化:在长江新区建设全国首个”湿地银行”,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机制
3.集体经济发展:汉南区成立全省首个农村集体经济联盟,统筹运营21个村集体资产,年收益率达8.6%
4.超大城市带动:构建”1个主城+4个副城+15个中心镇”三级城乡融合体系,推动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向新城区延伸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的历史节点,武汉正以”一主引领”的担当,在1.6万平方公里市域内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从江汉平原的沃野良田到长江之滨的现代农港,这座千万人口特大城市正在书写”鱼米之乡”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