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会议强调,要聚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重点实事,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新征程上,吾辈广大基层干部应当深入研读“千万工程”之要义,躬身实践,牢固树立和践行“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的政绩观,精准蹚出一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美丽中国的“欣”路子。
循“千万工程”之迹,展“农业高质高效”之姿,蹚出“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引富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农业是安天下稳民生的战略产业”。农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亦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入领悟“千万工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发展经验,落实“一村一策”,勇挑产业振兴“重担子”。一是要发展特色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增强乡村产业“引领力”;二是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区位、产业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探索总结本地农村产业融合模式,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三是要始终扣紧“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态“意识弦”,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增强乡村产业“增长力”。
借“千万工程”之风,掌“农村宜居宜业”之舵,蹚出“天下英才入吾乡”的“启贤路”。擅做“贤伯乐”,绘制“千帆竞发”图。人才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千万工程”得以成功运转的逻辑密码就是将一批批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聚集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上来,引、育、留“三管齐下”,点燃乡村振兴“人才引擎”。学好用好“千万工程”所蕴含的宝贵经验,筑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首先要突破身份、职业、地域等限制,推行“英才汇聚”计划,广泛招揽应届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等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同时,要实现乡村留得住人,需在“能力提升、实践锻炼”上使“实招”,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产业+学术+研讨”活动模式,着力形成人才服务乡村的正向激励机制,实现人才振兴推动产业振兴。
秉“千万工程”之心,暖“农民富裕富足”之梦”,蹚出“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承文路”。和美乡村建设,既要有“面子”,更要重“里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笃行为民服务宗旨,全面贯彻“千万工程”系统思维,坚持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要聚焦乡村物质基础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已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着力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夯实乡村富裕的经济根基;另一方面要以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提振农民群众的精气神。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充分挖掘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让乡土文脉生生不息。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委员会选调生/岳阳镇水观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杨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