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青桃传媒

全国

山水有价亦无价:破解生态文明的双重密码

青桃传媒·2025-03-14 09:31:11·阅读

在福建武夷山脉的深处,茶农们世代守护着云雾缭绕的生态茶园。当经济学家用碳汇交易系统为这里的每棵茶树贴上价格标签时,茶农们依然遵循着祖训:采茶不过三叶,护林不伤根本。这个看似矛盾的场景,恰如其分地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中”有价”与”无价”的辩证关系——当我们在交易系统中为生态产品标价时,从未忘记绿水青山承载的永恒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并非简单的经济计量,而是人类对自然价值的重新认知。在浙江安吉的竹林碳汇交易市场,每吨二氧化碳当量都有明确标价,但竹林涵养水源的价值却无法完全体现在交易系统中。这种看似不完美的定价机制,恰恰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支点:通过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市场看见隐形的生态价值。就像经济学家戴利所说:”为自然定价不是要出售自然,而是要让破坏自然的行为付出代价。”福建三明市首创的”生态银行”模式,将碎片化的生态资源整合成可交易的资产包,既守护了武夷山脉的生物多样性,又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可增值的绿色银行。

在自然资本核算的账簿之外,始终存在着无法被数字量化的生命价值。云南哈尼梯田的每一块水田都能计算出稻米产量,但千年传承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系统,承载着哈尼族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当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时,他揭示的正是这种超越经济价值的生态智慧。浙江千岛湖的水质监测数据可以精确到微克每升,但湖畔居民世代相传的护水民谚”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千岛湖”,才是维持Ⅰ类水质的根本保障。这些无法被GDP衡量的生态伦理,构成了生态文明最深厚的根基。

“两山理论”的辩证智慧,在新时代找到了更生动的实践路径。在甘肃民勤的沙漠边缘,光伏板组成的蓝色海洋不仅产生了清洁电力,更在板下培育出苜蓿种植的绿洲。这种”板上发电、板间养殖、板下修复”的立体生态模式,让每块光伏板都具有发电收益与固碳价值的双重属性。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碳配额交易看似冰冷的数字流动,实则推动着企业将减排技术转化为竞争优势。正如”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理论的提出者所指出的,当生态价值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经济转化时,守护者与受益者的界限正在消融,形成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

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坐标系上,生态文明建设正在书写全新的范式。从湄公河三角洲的红树林碳汇项目到亚马逊雨林的生态补偿机制,人类逐渐认识到:给自然标价不是商业化的终点,而是价值觉醒的起点。就像武夷山茶农既参与碳汇交易又坚守采茶古训,当代生态文明建设者正在创造一种新的智慧——用市场机制守护无价之宝,以敬畏之心经营有价资源。这种充满张力的辩证统一,或许正是破解人与自然永恒命题的密钥,指引着我们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走出第三条道路。

加载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